我的博客之旅:坚持写作与技术DIY的思考
初衷:为何开始写博客
一个多月前,我决定开始坚持写博客,这不仅是为了记录,更是出于以下几个深思熟虑的初衷:
- 回顾与总结:这二十多年主导了非常多的技术项目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通过写作,我迫使自己深入思考,梳理技术细节,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。
- 捕捉灵感:灵感往往稍纵即逝,博客是一个完美的载体,让我能够记录那些思维的闪光点,并对其展开、引申,留下深刻的思考痕迹。
- 锻炼能力:写作是思考的延伸,也是表达的艺术。通过持续写作,我希望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、总结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。
- 保持技术优势: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,持续学习和输出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。博客让我不仅能巩固知识,还能探索新的技术可能性。
平台选择:为何选择独立博客
在选择博客平台时,我放弃了微信订阅号等封闭生态圈。像腾讯、阿里或字节跳动的生态,虽然流量大,但它们割裂了公共互联网的开放性,内容无法被搜索引擎直接访问,这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。我希望我的内容能够自由传播,触达更广泛的读者。
最终,我选择了基于技术的DIY方案,具体技术栈如下:
- zisai.com:这是二十多年前紫塞网的顶级域名,作为第一代互联网从业者的历史鉴证,也是一代互联网人的感情纽带和网民的回忆。
- Hugo:一个用Golang开发的静态站点生成器,支持TOML和YAML元标签,功能丰富且高效。我用它生成静态页面,兼顾灵活性与性能。
- GitHub Pages:作为承载平台,免费且可靠,适合托管技术博客。
- Cloudflare CDN:通过分发机制,将内容同步到全球CDN缓存,提升访问速度和用户体验。
每次发布文章,我需要通过Git命令行操作,流程复杂但充满挑战。从内容创作到网站部署,再到图片处理和元数据配置,一切都由我自己完成。这种全栈DIY的模式,不仅让我完全掌控内容呈现,还带来了技术的学习与提升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我的博客在微信生态内也能完美展示标题、描述和图片,支持转发和传播。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,比如优化元标签和Open Graph协议,才能实现如此无缝的跨平台效果。
流量观察:初步成果与多语言计划
通过分析访问数据,我发现博客已经吸引了一些国外IP的访问,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。这表明我的内容有一定的全球吸引力。基于此,我计划进一步扩展博客的多语言支持:
- 英文内容:技术博客在国际社区有广泛受众,增加英文版本可以吸引更多读者。
- 日文内容:考虑到日本的技术社区活跃,翻译部分文章为日文也是一个方向。
- 实现方式:Hugo本身支持多语言,我可以通过配置
languages
字段,为每篇文章生成多语言版本,同时优化SEO(如添加hreflang
标签)。
下一步:解决订阅难题与生态整合
一些朋友提到,他们无法像关注微信订阅号那样方便地订阅我的博客。这是独立站点的常见问题。为此,我正在研究以下解决方案:
- RSS订阅:生成RSS feed,引导读者使用RSS阅读器订阅,或通过RSS-to-Email服务自动推送新文章。
- 微信生态同步:通过微信服务号或小程序,定期拉取博客RSS,实现内容同步;或者在公众号文章中添加原文链接,指向我的博客。
- API触发:利用GitHub Actions和微信API,自动化推送新文章的摘要或链接到微信生态。
- 社交媒体推广:在微博等平台同步发布文章链接,吸引更多技术社区的关注。
写作的意义:记录与成长
坚持写作一个多月,我深刻体会到它的多重意义。写作不仅让我梳理技术知识,还能舒缓压力、沉淀经验。朋友们常说,把情绪、想法和经验记录下来,不仅能缓解压力,还能保持学习状态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文字是生活的印记,记录了我成长的点滴。
通过技术DIY,我的博客升华了“纯写作”的概念,实现了技术、内容与表达的均衡发展。从Hugo的技术实现到CDN的全球分发,再到微信生态的优化,每一步都是挑战,也是提升。
总结
坚持写博客,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承诺。它不仅是技术的总结、灵感的捕捉,更是思维与表达的修炼。选择独立博客平台,让我保留了内容的开放性与自主性;全栈DIY的方式,则让我在技术与创作中找到平衡。未来,我将优化订阅体验、扩展多语言内容、加强社区互动,让这个博客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技术与思想交流平台。
每个人的方法因人而异,而这是我的方式——通过写作与技术,记录生活,持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