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半程马拉松

起点:一次痛苦的警醒 🏁

2015年秋,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半程马拉松,完全没有准备。身高185厘米,体重98公斤,当时超重且有轻微“三高”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。跑完将近两个半小时才勉强完赛,身体痛苦不堪,休息了近一周才恢复。那次比赛应该是个警告:三十多岁,身体状况远不如预期。😓

2016年3月,我在家又做了一次体能测试,几分钟后就头晕眼花。这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态。🚀

蜕变:饮食与自律 🍽️

我开始了严格的生酮饮食,每份食物都用秤精确计算,甚至在饭店吃饭时也会用清水涮菜去油。接近两年时间,我完全不吃主食,严格控制低糖、低盐饮食。结果三个月内体重从98公斤降到78公斤,之后长期稳定在80公斤左右。这个过程很痛苦,但成就感巨大。🎉

健身进化:从力量到马拉松 🏋️‍♂️

我的训练方式不断进化。最初是综合有氧和自重训练,后来加入哑铃、弹力带、瑜伽球和阻力带。随着体重稳定,跑步成为最方便有效的运动,体重降低了,对膝盖损伤也较小。我从5公里、10公里,逐步挑战半马和全马。最佳成绩5公里22分钟,10公里45分钟,半马1小时49分钟,全马4小时28分钟。🏅

跑步带来多巴胺的快乐,无论出差还是本地,我总会抽时间跑一圈。我还参加了国际和田联的赛事,每场比赛都是成就的里程碑。疫情期间,我转向室内跳绳(每小时最高7000多次)和自由搏击,保持运动多样性。🥊

神奈川宿舍跳绳

随年龄调整:倾听身体 🚶‍♂️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现在转向低冲击运动。高强度跑步对身体负担大。最近一次10公里跑45分钟后,背部痛了一个多月。过去的膝盖不适和腰部问题(左腿偶有麻木)也提醒我不再年轻,要学会倾听身体信号。现在每天步行5公里,无论刮风下雨,甚至下雪,5公里必须完成。偶尔骑车通勤10公里。选择适合年龄的运动,感觉很好。😊

日本本厚木索尼半导体工厂

持久影响:终身习惯 🌱

健身改变了我。现在血压稳定在80-120mmHg,血脂和血糖正常,体重80公斤,体型匀称,没有中年发福的迹象。我饮食清淡,低油盐糖,五分饱为主,碳水摄入少,饮料选无糖。如果不运动,身体会感觉“皱巴巴的”,很不舒服。这些习惯,十年养成,已融入生活。🙌

反思:感恩与成长 🌟

回想2015年的半马,是它点燃了我的健身之旅。完美主义和些许强迫症让我坚持下来,无论是雪中步行5公里,还是刷新跑步纪录。虽有些许损伤(如腰部和膝盖问题),但健身的益处远超代价。健身不仅是身体的改变,更是纪律、快乐和充实生活的体现。感恩当年的际遇,明天会更好!🏃‍♂️


你的健身故事是什么?在评论区分享吧!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