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许多传统零售企业中,依然流传着一句话和固有认知:
——“IT技术不重要,业务逻辑才重要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,却隐藏着一个深层的认知误区。
一、被误解的“业务逻辑”
传统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利润,他们关注商品、供应链、价格和顾客——这些确实是零售的核心。
于是,信息技术便被视为一个辅助部门,负责“满足需求”、执行任务,不必参与决策。但在今天,这样定位IT的逻辑已经过时。
二、现实的转变:IT已成为“新业务逻辑”
如今,零售企业的“业务逻辑”,早已被技术深度重塑:
数据中台决定决策效率;
算法模型决定顾客触达;
智能系统决定供应链灵活度。
技术不再是支撑者,而是新的业务结构与规则的创造者。
甚至在某种意义上,技术的认知应当超前于业务管理者。
三、思维的边界:从框架内到框架外
很多管理者的问题不在执行力,而在思维层级。
他们擅长在系统内优化,却缺乏跳出系统、重新定义问题的能力。
而这,正是哲学思维所能带来的启示:
理工科思维关注——“如何解题”,
哲学思维追问——“为什么是这个题”。
从“框架内优化”到“框架外重构”,意味着企业要从满足需求,转向重新理解和塑造需求本身。
四、具备哲学和理学融合的力量
在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中,——“IT不重要”不再是一种谦逊,而是一种落后。
当业务与技术边界逐渐消失,真正的竞争力,来自——谁能看见系统之外的世界。
要具备在思考、学习、判断、解决问题时,还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思考的。这是元认知的能力。
